记者从近日举行的全市法院执行工作会议上获悉这样一组数字:2013年,全市法院共受理执行案件25730件,实际执结率为74.26%,执行标的到位率为58.43%。
数字显示全市法院执行业绩,但也显现“执行难”——近三成案件没有真正执结,有四成多的案件当事人没有拿到赔偿款。也就是说,有一些当事人虽然打赢了官司,但得不到该有的赔偿。
那么,近三成未执结案件到底“去哪儿了”?“执行难”到底难在何处?记者近日进行了调查采访。
这些案件成为执行“老大难”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新类型案件增多,涉案当事人增多,判决生效进入执行程序后,一部分案件被执行人无力偿还,还有一部分被执行人故意逃避执行,导致案件无法执结。”市中级法院执行局综合处处长栾雁说。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执行难”和“执结慢”的案件主要体现在以下领域——
一是民间借贷、非法融资等纠纷增多,有些当事人一旦遭到损失,难以找到对方财产踪迹。比如,市民徐某被赵某的一个“高息投资”项目所诱,投入8万元,之后赵某无力支付利息。徐某在法院胜诉后,但法院查不到赵某可供执行的房屋、现金、车辆等财产,徐某也提供不出别的线索,致使此案无法执结。
二是在交通肇事、刑事附带民事等案件中,有些被执行人无力偿还,导致案件无法执结。比如,日前王某无证驾驶无牌摩托车将行人李某撞伤致死,后王某获刑入狱,而其家徒四壁,无法按照判决赔偿李某家人10余万元,使得这一刑事附带民事案件无法执行;而李某一家经济十分困难,法院本着人文关怀,只有通过发放3万元救助金的方式对李某一家予以安慰。此案只能中止执行程序。
三是涉“公家单位”、公职人员、村委会等特殊主体类的案件难以执行。比如,有的村委会无账户,致使执行难度较大。有些案件标的较大,往往难以直接通过银行扣划存款或被执行人直接交付现金的形式达到结案,而是需要通过调查、评估、拍卖、变卖等程序来处分财产,使得执行期限拉长。
从被执行人一方看,除了被执行人的确无力偿还欠款的情形,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故意抗拒执行。有些被执行人想方设法隐瞒、转移财产,并四处逃避来阻碍执行。有的被执行人一闻知原告将起诉至法院,就迅速转移财产,这样,审判生效后,被执行人已无财产可供执行;有的被执行人等审判书一生效,即逃之夭夭、外出躲债,执行法官难寻其行踪。
从申请执行人一方来看,有相当一部分申请执行人在经济活动中风险意识薄弱,有的个人或企业认为产生了纠纷,就到法院诉讼解决,而法院对当事人权利予以救济的途径和手段是有限的,由此产生了经济活动风险延伸所带来的“确无财产可供执行”的“执行难”。
“执行难”难在何处
“自己一不偷、二不抢,就是没钱还账”,“要钱没有,要命一条”,生活富足却“哭穷”、跟法官“打游击”……这些是我市法院在案件执行中,常常遇到的“老赖”无耻言辞和狡猾之举。
记者采访了解到,“执行难”的一大原因就是——被执行人法律意识、道德意识低,以至成了“老赖”;而最深层的因素是,怀着“不还钱又能拿我怎样”心态的“老赖”,在社会上依然能够照常生活得好好的,关键是社会诚信惩戒体系不够健全,没有形成对“老赖”生产生活“寸步难行”、“无颜见人”的威慑氛围。
据了解,目前,法院的执行信息公开平台与社会征信系统还没有实现真正的互联互通,法院公布的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还没有被所有政府相关单位和社会组织纳入其征信系统中;各联动部门相互紧密配合的格局还未真正形成,还有个别行业和单位、部门从自身利益、或怕惹麻烦出发,不能积极主动配合法院的执行。其中,目前我市法院只能对被执行人的银行存款予以查询,但不能当即冻结、扣划,由此难以及时执结案件。
对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甚至恶意规避、抗拒执行的被执行人,相关部门联合以拒执罪进行打击、限制高消费等方面力度还不够大。由此,失信被执行人受到社会信用惩戒压力小,当事人逃避、拒绝执行的违法成本较低,致使有些被执行人无视生效法律文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对判决自动履行率不高、或逃避执行,有的故意阻碍甚至暴力抗拒执行。
另外,从执行工作本身看,执行工作立法较滞后,执行制度设置不够具体完善,执行流程管理规范没有落实到各个环节。随着执行案件数量不断增加,执行队伍力量不足,各法院的执结情况不平衡。去年,青岛有两个基层法院实际执结率没有达到50%。
创新思路联手打击“老赖”
“是平度法院执行庭吗?我们是青岛机场公安派出所,刚拦截了一名被限制乘坐飞机的被执行人范某……”2月2日下午5时30分,平度市法院执行法官接报后立即赶往机场,当场宣布对范某司法拘留15天。
据悉,范某为逃避执行,先是搬离原办公地址,后来干脆玩失踪。执行人员多次到其住所寻找均一无所获,到房产部门查询房产也未能找到线索,案件一时陷入僵局。之后,法院将其列入“失信黑名单”,同时下达“限飞令”。最终,范某多方筹集资金偿还了全部债务。
这是我市法院与有关单位执行联动的一个镜头。
作为解决“执行难”的主力军,我市法院推进执行机制创新,在一些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
探索推进执行联动——制定“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实施细则,并与多个部门联动在政府扶持、招标投标、融资信贷、资质认定等方面进行信用惩戒,去年10月至今年4月,共向社会公布3批2095个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已敦促166个失信被执行人履行义务;与有关部门建立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限飞)联动机制,去年以来共向451名被执行人发出 “限高令”,其中“限飞”120人次。83名被执行人迫于执行压力偿还欠款379万余元。
建立速查速执机制——创新运用司法查控网络平台,实行对被执行人财产速查速执,去年以来共进行查询595731次,涉及案件17623件,查到财产73447件、存款147.06亿元、机动车37030辆、房产和土地1689处,使得一大批案件顺利执结。
依法严处“老赖”——去年以来,拘传被执行人2307名,拘留“老赖”922名。市中院还与市公安局、市检察院签订《关于严肃查处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犯罪行为的实施意见》,以拒执罪处理11案11人,移送公安立案37案29人。
此外,提高对执行工作的内部监督,推行新旧案分离机制和分段集约执行机制,促进执行效能提高。
我市各基层法院各施新招,有的法院实际执结率达到8成以上,标的到位率95%以上。
市南区法院创新运行执行短信平台,及时将执行信息与动态反馈给申请执行人,也使得申请执行人更加主动履行提供执行线索的义务。日前,该法院受理某合同纠纷案执行立案后,法官通过执行短信平台向申请执行人告知了办案人及联系电话。几天后,短信平台收到申请执行人发来的短信,称发现被执行人车辆停靠在某公司楼下,法官立即带领法警到被执行人住所地将其车辆扣押,促使被执行人主动将案款交至法院。
崂山区法院创建政府支持机制,与区政府签署“区政府与法院工作联席会议议事规则”,借助金宏电子政务网络实现法院与政府及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并且还与社区开展协助执行联动。
“解决‘执行难’,需要法院更好地履行肩负的职责,不断提升审判和执行质量、效率、效果,同时需要各方真正形成合力。”市中院执行局副局长亓旭岩说,下一步,全市法院将着力推进执行公开平台、执行指挥中心、执行队伍建设,特别是通过启用执行指挥中心,形成党委政法委领导、各协助执行部门参与、人民法院主导的纵横联动的执行指挥工作机制。
据介绍,市中院正外派人员学习有的省市法院与当地银行高效联动、实现被执行人银行存款自动查询、冻结、扣划一体化的做法。亓旭岩说,只有各方真正重视对法院的协助执行,才能实现失信被执行人信用惩戒体系、被执行人财产查控系统、执行案件信息管理系统等有机结合,由此进一步压缩失信被执行人的经济活动空间。
——本文载于2014年4月21日《青岛日报》3版
记者从近日举行的全市法院执行工作会议上获悉这样一组数字:2013年,全市法院共受理执行案件25730件,实际执结率为74.26%,执行标的到位率为58.43%。
数字显示全市法院执行业绩,但也显现“执行难”——近三成案件没有真正执结,有四成多的案件当事人没有拿到赔偿款。也就是说,有一些当事人虽然打赢了官司,但得不到该有的赔偿。
那么,近三成未执结案件到底“去哪儿了”?“执行难”到底难在何处?记者近日进行了调查采访。
这些案件成为执行“老大难”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新类型案件增多,涉案当事人增多,判决生效进入执行程序后,一部分案件被执行人无力偿还,还有一部分被执行人故意逃避执行,导致案件无法执结。”市中级法院执行局综合处处长栾雁说。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执行难”和“执结慢”的案件主要体现在以下领域——
一是民间借贷、非法融资等纠纷增多,有些当事人一旦遭到损失,难以找到对方财产踪迹。比如,市民徐某被赵某的一个“高息投资”项目所诱,投入8万元,之后赵某无力支付利息。徐某在法院胜诉后,但法院查不到赵某可供执行的房屋、现金、车辆等财产,徐某也提供不出别的线索,致使此案无法执结。
二是在交通肇事、刑事附带民事等案件中,有些被执行人无力偿还,导致案件无法执结。比如,日前王某无证驾驶无牌摩托车将行人李某撞伤致死,后王某获刑入狱,而其家徒四壁,无法按照判决赔偿李某家人10余万元,使得这一刑事附带民事案件无法执行;而李某一家经济十分困难,法院本着人文关怀,只有通过发放3万元救助金的方式对李某一家予以安慰。此案只能中止执行程序。
三是涉“公家单位”、公职人员、村委会等特殊主体类的案件难以执行。比如,有的村委会无账户,致使执行难度较大。有些案件标的较大,往往难以直接通过银行扣划存款或被执行人直接交付现金的形式达到结案,而是需要通过调查、评估、拍卖、变卖等程序来处分财产,使得执行期限拉长。
从被执行人一方看,除了被执行人的确无力偿还欠款的情形,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故意抗拒执行。有些被执行人想方设法隐瞒、转移财产,并四处逃避来阻碍执行。有的被执行人一闻知原告将起诉至法院,就迅速转移财产,这样,审判生效后,被执行人已无财产可供执行;有的被执行人等审判书一生效,即逃之夭夭、外出躲债,执行法官难寻其行踪。
从申请执行人一方来看,有相当一部分申请执行人在经济活动中风险意识薄弱,有的个人或企业认为产生了纠纷,就到法院诉讼解决,而法院对当事人权利予以救济的途径和手段是有限的,由此产生了经济活动风险延伸所带来的“确无财产可供执行”的“执行难”。
“执行难”难在何处
“自己一不偷、二不抢,就是没钱还账”,“要钱没有,要命一条”,生活富足却“哭穷”、跟法官“打游击”……这些是我市法院在案件执行中,常常遇到的“老赖”无耻言辞和狡猾之举。
记者采访了解到,“执行难”的一大原因就是——被执行人法律意识、道德意识低,以至成了“老赖”;而最深层的因素是,怀着“不还钱又能拿我怎样”心态的“老赖”,在社会上依然能够照常生活得好好的,关键是社会诚信惩戒体系不够健全,没有形成对“老赖”生产生活“寸步难行”、“无颜见人”的威慑氛围。
据了解,目前,法院的执行信息公开平台与社会征信系统还没有实现真正的互联互通,法院公布的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还没有被所有政府相关单位和社会组织纳入其征信系统中;各联动部门相互紧密配合的格局还未真正形成,还有个别行业和单位、部门从自身利益、或怕惹麻烦出发,不能积极主动配合法院的执行。其中,目前我市法院只能对被执行人的银行存款予以查询,但不能当即冻结、扣划,由此难以及时执结案件。
对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甚至恶意规避、抗拒执行的被执行人,相关部门联合以拒执罪进行打击、限制高消费等方面力度还不够大。由此,失信被执行人受到社会信用惩戒压力小,当事人逃避、拒绝执行的违法成本较低,致使有些被执行人无视生效法律文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对判决自动履行率不高、或逃避执行,有的故意阻碍甚至暴力抗拒执行。
另外,从执行工作本身看,执行工作立法较滞后,执行制度设置不够具体完善,执行流程管理规范没有落实到各个环节。随着执行案件数量不断增加,执行队伍力量不足,各法院的执结情况不平衡。去年,青岛有两个基层法院实际执结率没有达到50%。
创新思路联手打击“老赖”
“是平度法院执行庭吗?我们是青岛机场公安派出所,刚拦截了一名被限制乘坐飞机的被执行人范某……”2月2日下午5时30分,平度市法院执行法官接报后立即赶往机场,当场宣布对范某司法拘留15天。
据悉,范某为逃避执行,先是搬离原办公地址,后来干脆玩失踪。执行人员多次到其住所寻找均一无所获,到房产部门查询房产也未能找到线索,案件一时陷入僵局。之后,法院将其列入“失信黑名单”,同时下达“限飞令”。最终,范某多方筹集资金偿还了全部债务。
这是我市法院与有关单位执行联动的一个镜头。
作为解决“执行难”的主力军,我市法院推进执行机制创新,在一些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
探索推进执行联动——制定“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实施细则,并与多个部门联动在政府扶持、招标投标、融资信贷、资质认定等方面进行信用惩戒,去年10月至今年4月,共向社会公布3批2095个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已敦促166个失信被执行人履行义务;与有关部门建立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限飞)联动机制,去年以来共向451名被执行人发出 “限高令”,其中“限飞”120人次。83名被执行人迫于执行压力偿还欠款379万余元。
建立速查速执机制——创新运用司法查控网络平台,实行对被执行人财产速查速执,去年以来共进行查询595731次,涉及案件17623件,查到财产73447件、存款147.06亿元、机动车37030辆、房产和土地1689处,使得一大批案件顺利执结。
依法严处“老赖”——去年以来,拘传被执行人2307名,拘留“老赖”922名。市中院还与市公安局、市检察院签订《关于严肃查处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犯罪行为的实施意见》,以拒执罪处理11案11人,移送公安立案37案29人。
此外,提高对执行工作的内部监督,推行新旧案分离机制和分段集约执行机制,促进执行效能提高。
我市各基层法院各施新招,有的法院实际执结率达到8成以上,标的到位率95%以上。
市南区法院创新运行执行短信平台,及时将执行信息与动态反馈给申请执行人,也使得申请执行人更加主动履行提供执行线索的义务。日前,该法院受理某合同纠纷案执行立案后,法官通过执行短信平台向申请执行人告知了办案人及联系电话。几天后,短信平台收到申请执行人发来的短信,称发现被执行人车辆停靠在某公司楼下,法官立即带领法警到被执行人住所地将其车辆扣押,促使被执行人主动将案款交至法院。
崂山区法院创建政府支持机制,与区政府签署“区政府与法院工作联席会议议事规则”,借助金宏电子政务网络实现法院与政府及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并且还与社区开展协助执行联动。
“解决‘执行难’,需要法院更好地履行肩负的职责,不断提升审判和执行质量、效率、效果,同时需要各方真正形成合力。”市中院执行局副局长亓旭岩说,下一步,全市法院将着力推进执行公开平台、执行指挥中心、执行队伍建设,特别是通过启用执行指挥中心,形成党委政法委领导、各协助执行部门参与、人民法院主导的纵横联动的执行指挥工作机制。
据介绍,市中院正外派人员学习有的省市法院与当地银行高效联动、实现被执行人银行存款自动查询、冻结、扣划一体化的做法。亓旭岩说,只有各方真正重视对法院的协助执行,才能实现失信被执行人信用惩戒体系、被执行人财产查控系统、执行案件信息管理系统等有机结合,由此进一步压缩失信被执行人的经济活动空间。
——本文载于2014年4月21日《青岛日报》3版
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
QINGDAO INTERMEDIATE PEOPLE'S COURT
记者从近日举行的全市法院执行工作会议上获悉这样一组数字:2013年,全市法院共受理执行案件25730件,实际执结率为74.26%,执行标的到位率为58.43%。
数字显示全市法院执行业绩,但也显现“执行难”——近三成案件没有真正执结,有四成多的案件当事人没有拿到赔偿款。也就是说,有一些当事人虽然打赢了官司,但得不到该有的赔偿。
那么,近三成未执结案件到底“去哪儿了”?“执行难”到底难在何处?记者近日进行了调查采访。
这些案件成为执行“老大难”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新类型案件增多,涉案当事人增多,判决生效进入执行程序后,一部分案件被执行人无力偿还,还有一部分被执行人故意逃避执行,导致案件无法执结。”市中级法院执行局综合处处长栾雁说。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执行难”和“执结慢”的案件主要体现在以下领域——
一是民间借贷、非法融资等纠纷增多,有些当事人一旦遭到损失,难以找到对方财产踪迹。比如,市民徐某被赵某的一个“高息投资”项目所诱,投入8万元,之后赵某无力支付利息。徐某在法院胜诉后,但法院查不到赵某可供执行的房屋、现金、车辆等财产,徐某也提供不出别的线索,致使此案无法执结。
二是在交通肇事、刑事附带民事等案件中,有些被执行人无力偿还,导致案件无法执结。比如,日前王某无证驾驶无牌摩托车将行人李某撞伤致死,后王某获刑入狱,而其家徒四壁,无法按照判决赔偿李某家人10余万元,使得这一刑事附带民事案件无法执行;而李某一家经济十分困难,法院本着人文关怀,只有通过发放3万元救助金的方式对李某一家予以安慰。此案只能中止执行程序。
三是涉“公家单位”、公职人员、村委会等特殊主体类的案件难以执行。比如,有的村委会无账户,致使执行难度较大。有些案件标的较大,往往难以直接通过银行扣划存款或被执行人直接交付现金的形式达到结案,而是需要通过调查、评估、拍卖、变卖等程序来处分财产,使得执行期限拉长。
从被执行人一方看,除了被执行人的确无力偿还欠款的情形,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故意抗拒执行。有些被执行人想方设法隐瞒、转移财产,并四处逃避来阻碍执行。有的被执行人一闻知原告将起诉至法院,就迅速转移财产,这样,审判生效后,被执行人已无财产可供执行;有的被执行人等审判书一生效,即逃之夭夭、外出躲债,执行法官难寻其行踪。
从申请执行人一方来看,有相当一部分申请执行人在经济活动中风险意识薄弱,有的个人或企业认为产生了纠纷,就到法院诉讼解决,而法院对当事人权利予以救济的途径和手段是有限的,由此产生了经济活动风险延伸所带来的“确无财产可供执行”的“执行难”。
“执行难”难在何处
“自己一不偷、二不抢,就是没钱还账”,“要钱没有,要命一条”,生活富足却“哭穷”、跟法官“打游击”……这些是我市法院在案件执行中,常常遇到的“老赖”无耻言辞和狡猾之举。
记者采访了解到,“执行难”的一大原因就是——被执行人法律意识、道德意识低,以至成了“老赖”;而最深层的因素是,怀着“不还钱又能拿我怎样”心态的“老赖”,在社会上依然能够照常生活得好好的,关键是社会诚信惩戒体系不够健全,没有形成对“老赖”生产生活“寸步难行”、“无颜见人”的威慑氛围。
据了解,目前,法院的执行信息公开平台与社会征信系统还没有实现真正的互联互通,法院公布的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还没有被所有政府相关单位和社会组织纳入其征信系统中;各联动部门相互紧密配合的格局还未真正形成,还有个别行业和单位、部门从自身利益、或怕惹麻烦出发,不能积极主动配合法院的执行。其中,目前我市法院只能对被执行人的银行存款予以查询,但不能当即冻结、扣划,由此难以及时执结案件。
对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甚至恶意规避、抗拒执行的被执行人,相关部门联合以拒执罪进行打击、限制高消费等方面力度还不够大。由此,失信被执行人受到社会信用惩戒压力小,当事人逃避、拒绝执行的违法成本较低,致使有些被执行人无视生效法律文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对判决自动履行率不高、或逃避执行,有的故意阻碍甚至暴力抗拒执行。
另外,从执行工作本身看,执行工作立法较滞后,执行制度设置不够具体完善,执行流程管理规范没有落实到各个环节。随着执行案件数量不断增加,执行队伍力量不足,各法院的执结情况不平衡。去年,青岛有两个基层法院实际执结率没有达到50%。
创新思路联手打击“老赖”
“是平度法院执行庭吗?我们是青岛机场公安派出所,刚拦截了一名被限制乘坐飞机的被执行人范某……”2月2日下午5时30分,平度市法院执行法官接报后立即赶往机场,当场宣布对范某司法拘留15天。
据悉,范某为逃避执行,先是搬离原办公地址,后来干脆玩失踪。执行人员多次到其住所寻找均一无所获,到房产部门查询房产也未能找到线索,案件一时陷入僵局。之后,法院将其列入“失信黑名单”,同时下达“限飞令”。最终,范某多方筹集资金偿还了全部债务。
这是我市法院与有关单位执行联动的一个镜头。
作为解决“执行难”的主力军,我市法院推进执行机制创新,在一些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
探索推进执行联动——制定“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实施细则,并与多个部门联动在政府扶持、招标投标、融资信贷、资质认定等方面进行信用惩戒,去年10月至今年4月,共向社会公布3批2095个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已敦促166个失信被执行人履行义务;与有关部门建立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限飞)联动机制,去年以来共向451名被执行人发出 “限高令”,其中“限飞”120人次。83名被执行人迫于执行压力偿还欠款379万余元。
建立速查速执机制——创新运用司法查控网络平台,实行对被执行人财产速查速执,去年以来共进行查询595731次,涉及案件17623件,查到财产73447件、存款147.06亿元、机动车37030辆、房产和土地1689处,使得一大批案件顺利执结。
依法严处“老赖”——去年以来,拘传被执行人2307名,拘留“老赖”922名。市中院还与市公安局、市检察院签订《关于严肃查处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犯罪行为的实施意见》,以拒执罪处理11案11人,移送公安立案37案29人。
此外,提高对执行工作的内部监督,推行新旧案分离机制和分段集约执行机制,促进执行效能提高。
我市各基层法院各施新招,有的法院实际执结率达到8成以上,标的到位率95%以上。
市南区法院创新运行执行短信平台,及时将执行信息与动态反馈给申请执行人,也使得申请执行人更加主动履行提供执行线索的义务。日前,该法院受理某合同纠纷案执行立案后,法官通过执行短信平台向申请执行人告知了办案人及联系电话。几天后,短信平台收到申请执行人发来的短信,称发现被执行人车辆停靠在某公司楼下,法官立即带领法警到被执行人住所地将其车辆扣押,促使被执行人主动将案款交至法院。
崂山区法院创建政府支持机制,与区政府签署“区政府与法院工作联席会议议事规则”,借助金宏电子政务网络实现法院与政府及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并且还与社区开展协助执行联动。
“解决‘执行难’,需要法院更好地履行肩负的职责,不断提升审判和执行质量、效率、效果,同时需要各方真正形成合力。”市中院执行局副局长亓旭岩说,下一步,全市法院将着力推进执行公开平台、执行指挥中心、执行队伍建设,特别是通过启用执行指挥中心,形成党委政法委领导、各协助执行部门参与、人民法院主导的纵横联动的执行指挥工作机制。
据介绍,市中院正外派人员学习有的省市法院与当地银行高效联动、实现被执行人银行存款自动查询、冻结、扣划一体化的做法。亓旭岩说,只有各方真正重视对法院的协助执行,才能实现失信被执行人信用惩戒体系、被执行人财产查控系统、执行案件信息管理系统等有机结合,由此进一步压缩失信被执行人的经济活动空间。
——本文载于2014年4月21日《青岛日报》3版
记者从近日举行的全市法院执行工作会议上获悉这样一组数字:2013年,全市法院共受理执行案件25730件,实际执结率为74.26%,执行标的到位率为58.43%。
数字显示全市法院执行业绩,但也显现“执行难”——近三成案件没有真正执结,有四成多的案件当事人没有拿到赔偿款。也就是说,有一些当事人虽然打赢了官司,但得不到该有的赔偿。
那么,近三成未执结案件到底“去哪儿了”?“执行难”到底难在何处?记者近日进行了调查采访。
这些案件成为执行“老大难”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新类型案件增多,涉案当事人增多,判决生效进入执行程序后,一部分案件被执行人无力偿还,还有一部分被执行人故意逃避执行,导致案件无法执结。”市中级法院执行局综合处处长栾雁说。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执行难”和“执结慢”的案件主要体现在以下领域——
一是民间借贷、非法融资等纠纷增多,有些当事人一旦遭到损失,难以找到对方财产踪迹。比如,市民徐某被赵某的一个“高息投资”项目所诱,投入8万元,之后赵某无力支付利息。徐某在法院胜诉后,但法院查不到赵某可供执行的房屋、现金、车辆等财产,徐某也提供不出别的线索,致使此案无法执结。
二是在交通肇事、刑事附带民事等案件中,有些被执行人无力偿还,导致案件无法执结。比如,日前王某无证驾驶无牌摩托车将行人李某撞伤致死,后王某获刑入狱,而其家徒四壁,无法按照判决赔偿李某家人10余万元,使得这一刑事附带民事案件无法执行;而李某一家经济十分困难,法院本着人文关怀,只有通过发放3万元救助金的方式对李某一家予以安慰。此案只能中止执行程序。
三是涉“公家单位”、公职人员、村委会等特殊主体类的案件难以执行。比如,有的村委会无账户,致使执行难度较大。有些案件标的较大,往往难以直接通过银行扣划存款或被执行人直接交付现金的形式达到结案,而是需要通过调查、评估、拍卖、变卖等程序来处分财产,使得执行期限拉长。
从被执行人一方看,除了被执行人的确无力偿还欠款的情形,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故意抗拒执行。有些被执行人想方设法隐瞒、转移财产,并四处逃避来阻碍执行。有的被执行人一闻知原告将起诉至法院,就迅速转移财产,这样,审判生效后,被执行人已无财产可供执行;有的被执行人等审判书一生效,即逃之夭夭、外出躲债,执行法官难寻其行踪。
从申请执行人一方来看,有相当一部分申请执行人在经济活动中风险意识薄弱,有的个人或企业认为产生了纠纷,就到法院诉讼解决,而法院对当事人权利予以救济的途径和手段是有限的,由此产生了经济活动风险延伸所带来的“确无财产可供执行”的“执行难”。
“执行难”难在何处
“自己一不偷、二不抢,就是没钱还账”,“要钱没有,要命一条”,生活富足却“哭穷”、跟法官“打游击”……这些是我市法院在案件执行中,常常遇到的“老赖”无耻言辞和狡猾之举。
记者采访了解到,“执行难”的一大原因就是——被执行人法律意识、道德意识低,以至成了“老赖”;而最深层的因素是,怀着“不还钱又能拿我怎样”心态的“老赖”,在社会上依然能够照常生活得好好的,关键是社会诚信惩戒体系不够健全,没有形成对“老赖”生产生活“寸步难行”、“无颜见人”的威慑氛围。
据了解,目前,法院的执行信息公开平台与社会征信系统还没有实现真正的互联互通,法院公布的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还没有被所有政府相关单位和社会组织纳入其征信系统中;各联动部门相互紧密配合的格局还未真正形成,还有个别行业和单位、部门从自身利益、或怕惹麻烦出发,不能积极主动配合法院的执行。其中,目前我市法院只能对被执行人的银行存款予以查询,但不能当即冻结、扣划,由此难以及时执结案件。
对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甚至恶意规避、抗拒执行的被执行人,相关部门联合以拒执罪进行打击、限制高消费等方面力度还不够大。由此,失信被执行人受到社会信用惩戒压力小,当事人逃避、拒绝执行的违法成本较低,致使有些被执行人无视生效法律文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对判决自动履行率不高、或逃避执行,有的故意阻碍甚至暴力抗拒执行。
另外,从执行工作本身看,执行工作立法较滞后,执行制度设置不够具体完善,执行流程管理规范没有落实到各个环节。随着执行案件数量不断增加,执行队伍力量不足,各法院的执结情况不平衡。去年,青岛有两个基层法院实际执结率没有达到50%。
创新思路联手打击“老赖”
“是平度法院执行庭吗?我们是青岛机场公安派出所,刚拦截了一名被限制乘坐飞机的被执行人范某……”2月2日下午5时30分,平度市法院执行法官接报后立即赶往机场,当场宣布对范某司法拘留15天。
据悉,范某为逃避执行,先是搬离原办公地址,后来干脆玩失踪。执行人员多次到其住所寻找均一无所获,到房产部门查询房产也未能找到线索,案件一时陷入僵局。之后,法院将其列入“失信黑名单”,同时下达“限飞令”。最终,范某多方筹集资金偿还了全部债务。
这是我市法院与有关单位执行联动的一个镜头。
作为解决“执行难”的主力军,我市法院推进执行机制创新,在一些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
探索推进执行联动——制定“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实施细则,并与多个部门联动在政府扶持、招标投标、融资信贷、资质认定等方面进行信用惩戒,去年10月至今年4月,共向社会公布3批2095个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已敦促166个失信被执行人履行义务;与有关部门建立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限飞)联动机制,去年以来共向451名被执行人发出 “限高令”,其中“限飞”120人次。83名被执行人迫于执行压力偿还欠款379万余元。
建立速查速执机制——创新运用司法查控网络平台,实行对被执行人财产速查速执,去年以来共进行查询595731次,涉及案件17623件,查到财产73447件、存款147.06亿元、机动车37030辆、房产和土地1689处,使得一大批案件顺利执结。
依法严处“老赖”——去年以来,拘传被执行人2307名,拘留“老赖”922名。市中院还与市公安局、市检察院签订《关于严肃查处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犯罪行为的实施意见》,以拒执罪处理11案11人,移送公安立案37案29人。
此外,提高对执行工作的内部监督,推行新旧案分离机制和分段集约执行机制,促进执行效能提高。
我市各基层法院各施新招,有的法院实际执结率达到8成以上,标的到位率95%以上。
市南区法院创新运行执行短信平台,及时将执行信息与动态反馈给申请执行人,也使得申请执行人更加主动履行提供执行线索的义务。日前,该法院受理某合同纠纷案执行立案后,法官通过执行短信平台向申请执行人告知了办案人及联系电话。几天后,短信平台收到申请执行人发来的短信,称发现被执行人车辆停靠在某公司楼下,法官立即带领法警到被执行人住所地将其车辆扣押,促使被执行人主动将案款交至法院。
崂山区法院创建政府支持机制,与区政府签署“区政府与法院工作联席会议议事规则”,借助金宏电子政务网络实现法院与政府及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并且还与社区开展协助执行联动。
“解决‘执行难’,需要法院更好地履行肩负的职责,不断提升审判和执行质量、效率、效果,同时需要各方真正形成合力。”市中院执行局副局长亓旭岩说,下一步,全市法院将着力推进执行公开平台、执行指挥中心、执行队伍建设,特别是通过启用执行指挥中心,形成党委政法委领导、各协助执行部门参与、人民法院主导的纵横联动的执行指挥工作机制。
据介绍,市中院正外派人员学习有的省市法院与当地银行高效联动、实现被执行人银行存款自动查询、冻结、扣划一体化的做法。亓旭岩说,只有各方真正重视对法院的协助执行,才能实现失信被执行人信用惩戒体系、被执行人财产查控系统、执行案件信息管理系统等有机结合,由此进一步压缩失信被执行人的经济活动空间。
——本文载于2014年4月21日《青岛日报》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