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琰作为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五庭婚姻家事团队负责人,在法官员额制改革和审判团队建设的背景下,带领团队创新审判工作机制,针对当事人诉求期望值高、矛盾激烈、信访风险大的特点,将法律的刚性权威与法官的人情柔性相结合,发挥家事审判的诊疗、修复作用,维护家庭、婚姻、亲情关系的稳定。制定业务指导意见,统一案件裁判尺度,为纠纷的顺利化解夯实基础。2017年个人结案210件,带领的团队结案607件;2018年个人结案138件,团队结案411件,审判质效在全庭名列前茅。所带的团队被评为“青岛法院优秀审判团队”。2018年刘琰被最高法院授予“全国法院家事审判工作先进个人。”刘琰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率先将心理干预机制运用到家事审判工作中。推动建立家事纠纷化解联动工作机制。积极推行家庭暴力禁止令,先后起草了反家暴联动机制暂行办法及操作规程、人身安全保护令实施细则等工作规范,推动青岛全市两级法院构建反家暴立体网络,《人民法院报》整版介绍了青岛法院反家暴工作经验。制定特别程序规范,统一全市家事审判标准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刘琰主持制订了家事诉讼程序操作规程、家事案件证据指引、庭审规范、裁判文书样式等一系列程序规范。积极推行离婚财产申报、婚姻冷静期等制度试行,促进纠纷妥善化解,从未出现重大信访案件。婚姻家庭案件同民生息息相关,又涉及人身和感情关系,审判过程中法官很容易成为当事人情绪的“垃圾桶”、情感宣泄的“出气筒”。刘琰常与同事交流,“希望能够通过法官的智慧,将法律变成调节人情冷暖的调味剂,让更多的人知道美与丑、善与恶,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和谐美满,让社会更加安定团结。”为了这个目标,她从来不就案办案,而是充分利用调解、庭审、法官寄语等方式,对当事人进行劝导回访帮扶,促使当事人孝敬老人、珍惜婚姻家庭、关心孩子成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刘琰注重调查研究,争当专家型法官,连续五年组织编写家事案件典型案例,附随法官寄语,向社会发布家事审判白皮书。刘琰审理的薛某继承纠纷,赡养人丢失遗赠扶养协议,通过法官的调查取证认定了实际履行扶养协议的行为,保护了赡养人的权利,弘扬了传统美德,该案例入选全省服务乡村振兴十大典型案例。延伸司法服务职能,深入乡村、部队、学校开展法律讲座。被聘任为青岛二中“法律之门”实践活动指导老师、青岛电视台维权栏目特邀嘉宾,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国际研讨会上做了专题发言。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女法官,刘琰凭着对审判工作的热爱,凭着勤奋努力、奋发进取的精神,凭着丰富的法律知识、精湛的司法技能,凭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诠释着法官的专业内涵。面对新的形势,迎接新的挑战,她将发扬自强、自尊、自省精神,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学习新知识、树立新观念,为祖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推进做出应有的贡献。
刘琰作为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五庭婚姻家事团队负责人,在法官员额制改革和审判团队建设的背景下,带领团队创新审判工作机制,针对当事人诉求期望值高、矛盾激烈、信访风险大的特点,将法律的刚性权威与法官的人情柔性相结合,发挥家事审判的诊疗、修复作用,维护家庭、婚姻、亲情关系的稳定。制定业务指导意见,统一案件裁判尺度,为纠纷的顺利化解夯实基础。2017年个人结案210件,带领的团队结案607件;2018年个人结案138件,团队结案411件,审判质效在全庭名列前茅。所带的团队被评为“青岛法院优秀审判团队”。2018年刘琰被最高法院授予“全国法院家事审判工作先进个人。”刘琰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率先将心理干预机制运用到家事审判工作中。推动建立家事纠纷化解联动工作机制。积极推行家庭暴力禁止令,先后起草了反家暴联动机制暂行办法及操作规程、人身安全保护令实施细则等工作规范,推动青岛全市两级法院构建反家暴立体网络,《人民法院报》整版介绍了青岛法院反家暴工作经验。制定特别程序规范,统一全市家事审判标准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刘琰主持制订了家事诉讼程序操作规程、家事案件证据指引、庭审规范、裁判文书样式等一系列程序规范。积极推行离婚财产申报、婚姻冷静期等制度试行,促进纠纷妥善化解,从未出现重大信访案件。婚姻家庭案件同民生息息相关,又涉及人身和感情关系,审判过程中法官很容易成为当事人情绪的“垃圾桶”、情感宣泄的“出气筒”。刘琰常与同事交流,“希望能够通过法官的智慧,将法律变成调节人情冷暖的调味剂,让更多的人知道美与丑、善与恶,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和谐美满,让社会更加安定团结。”为了这个目标,她从来不就案办案,而是充分利用调解、庭审、法官寄语等方式,对当事人进行劝导回访帮扶,促使当事人孝敬老人、珍惜婚姻家庭、关心孩子成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刘琰注重调查研究,争当专家型法官,连续五年组织编写家事案件典型案例,附随法官寄语,向社会发布家事审判白皮书。刘琰审理的薛某继承纠纷,赡养人丢失遗赠扶养协议,通过法官的调查取证认定了实际履行扶养协议的行为,保护了赡养人的权利,弘扬了传统美德,该案例入选全省服务乡村振兴十大典型案例。延伸司法服务职能,深入乡村、部队、学校开展法律讲座。被聘任为青岛二中“法律之门”实践活动指导老师、青岛电视台维权栏目特邀嘉宾,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国际研讨会上做了专题发言。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女法官,刘琰凭着对审判工作的热爱,凭着勤奋努力、奋发进取的精神,凭着丰富的法律知识、精湛的司法技能,凭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诠释着法官的专业内涵。面对新的形势,迎接新的挑战,她将发扬自强、自尊、自省精神,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学习新知识、树立新观念,为祖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推进做出应有的贡献。
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
QINGDAO INTERMEDIATE PEOPLE'S COURT
刘琰作为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五庭婚姻家事团队负责人,在法官员额制改革和审判团队建设的背景下,带领团队创新审判工作机制,针对当事人诉求期望值高、矛盾激烈、信访风险大的特点,将法律的刚性权威与法官的人情柔性相结合,发挥家事审判的诊疗、修复作用,维护家庭、婚姻、亲情关系的稳定。制定业务指导意见,统一案件裁判尺度,为纠纷的顺利化解夯实基础。2017年个人结案210件,带领的团队结案607件;2018年个人结案138件,团队结案411件,审判质效在全庭名列前茅。所带的团队被评为“青岛法院优秀审判团队”。2018年刘琰被最高法院授予“全国法院家事审判工作先进个人。”刘琰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率先将心理干预机制运用到家事审判工作中。推动建立家事纠纷化解联动工作机制。积极推行家庭暴力禁止令,先后起草了反家暴联动机制暂行办法及操作规程、人身安全保护令实施细则等工作规范,推动青岛全市两级法院构建反家暴立体网络,《人民法院报》整版介绍了青岛法院反家暴工作经验。制定特别程序规范,统一全市家事审判标准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刘琰主持制订了家事诉讼程序操作规程、家事案件证据指引、庭审规范、裁判文书样式等一系列程序规范。积极推行离婚财产申报、婚姻冷静期等制度试行,促进纠纷妥善化解,从未出现重大信访案件。婚姻家庭案件同民生息息相关,又涉及人身和感情关系,审判过程中法官很容易成为当事人情绪的“垃圾桶”、情感宣泄的“出气筒”。刘琰常与同事交流,“希望能够通过法官的智慧,将法律变成调节人情冷暖的调味剂,让更多的人知道美与丑、善与恶,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和谐美满,让社会更加安定团结。”为了这个目标,她从来不就案办案,而是充分利用调解、庭审、法官寄语等方式,对当事人进行劝导回访帮扶,促使当事人孝敬老人、珍惜婚姻家庭、关心孩子成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刘琰注重调查研究,争当专家型法官,连续五年组织编写家事案件典型案例,附随法官寄语,向社会发布家事审判白皮书。刘琰审理的薛某继承纠纷,赡养人丢失遗赠扶养协议,通过法官的调查取证认定了实际履行扶养协议的行为,保护了赡养人的权利,弘扬了传统美德,该案例入选全省服务乡村振兴十大典型案例。延伸司法服务职能,深入乡村、部队、学校开展法律讲座。被聘任为青岛二中“法律之门”实践活动指导老师、青岛电视台维权栏目特邀嘉宾,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国际研讨会上做了专题发言。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女法官,刘琰凭着对审判工作的热爱,凭着勤奋努力、奋发进取的精神,凭着丰富的法律知识、精湛的司法技能,凭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诠释着法官的专业内涵。面对新的形势,迎接新的挑战,她将发扬自强、自尊、自省精神,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学习新知识、树立新观念,为祖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推进做出应有的贡献。
刘琰作为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五庭婚姻家事团队负责人,在法官员额制改革和审判团队建设的背景下,带领团队创新审判工作机制,针对当事人诉求期望值高、矛盾激烈、信访风险大的特点,将法律的刚性权威与法官的人情柔性相结合,发挥家事审判的诊疗、修复作用,维护家庭、婚姻、亲情关系的稳定。制定业务指导意见,统一案件裁判尺度,为纠纷的顺利化解夯实基础。2017年个人结案210件,带领的团队结案607件;2018年个人结案138件,团队结案411件,审判质效在全庭名列前茅。所带的团队被评为“青岛法院优秀审判团队”。2018年刘琰被最高法院授予“全国法院家事审判工作先进个人。”刘琰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率先将心理干预机制运用到家事审判工作中。推动建立家事纠纷化解联动工作机制。积极推行家庭暴力禁止令,先后起草了反家暴联动机制暂行办法及操作规程、人身安全保护令实施细则等工作规范,推动青岛全市两级法院构建反家暴立体网络,《人民法院报》整版介绍了青岛法院反家暴工作经验。制定特别程序规范,统一全市家事审判标准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刘琰主持制订了家事诉讼程序操作规程、家事案件证据指引、庭审规范、裁判文书样式等一系列程序规范。积极推行离婚财产申报、婚姻冷静期等制度试行,促进纠纷妥善化解,从未出现重大信访案件。婚姻家庭案件同民生息息相关,又涉及人身和感情关系,审判过程中法官很容易成为当事人情绪的“垃圾桶”、情感宣泄的“出气筒”。刘琰常与同事交流,“希望能够通过法官的智慧,将法律变成调节人情冷暖的调味剂,让更多的人知道美与丑、善与恶,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和谐美满,让社会更加安定团结。”为了这个目标,她从来不就案办案,而是充分利用调解、庭审、法官寄语等方式,对当事人进行劝导回访帮扶,促使当事人孝敬老人、珍惜婚姻家庭、关心孩子成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刘琰注重调查研究,争当专家型法官,连续五年组织编写家事案件典型案例,附随法官寄语,向社会发布家事审判白皮书。刘琰审理的薛某继承纠纷,赡养人丢失遗赠扶养协议,通过法官的调查取证认定了实际履行扶养协议的行为,保护了赡养人的权利,弘扬了传统美德,该案例入选全省服务乡村振兴十大典型案例。延伸司法服务职能,深入乡村、部队、学校开展法律讲座。被聘任为青岛二中“法律之门”实践活动指导老师、青岛电视台维权栏目特邀嘉宾,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国际研讨会上做了专题发言。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女法官,刘琰凭着对审判工作的热爱,凭着勤奋努力、奋发进取的精神,凭着丰富的法律知识、精湛的司法技能,凭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诠释着法官的专业内涵。面对新的形势,迎接新的挑战,她将发扬自强、自尊、自省精神,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学习新知识、树立新观念,为祖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推进做出应有的贡献。